7/10. 这片是献给六十年代青年革命反正统文化的祭礼,结尾一栋别墅爆炸,连同衣服、书、电视和装满食品的冰箱掉下许多碎片,这极具表现主义的暴力段落宣泄了积郁的情绪,标志着革命在毁灭之前的狂欢. 美国年轻人,迷失在一切提倡消费主义的城市精神的荒漠,随心所欲的起飞、壮丽死亡谷夕阳中上百情侣肆意欢爱,在所谓荒漠中也许能寻找自我体会更多生命的活力. 一个欧洲左翼艺术家导演,塑造了内心荒凉影像版的邦尼和克莱尔,来给美国保守势力的权势者和中产者添乱:男主角将飞机画着操你美国的字样,巡警搜身盘问时回答自己名叫马克思,分明看出青年文化的巨大破坏力量,与安东尼奥尼以往的视觉图景一样,人工场所的玻璃墙幕和桌板、衣服和资本家商谈的地产模型,都是现代文明对人的束缚与牵绊,而女性伴. 起初觉得是温情片,看到一半后觉得是讲婆媳相处之道,看完一大半时觉得是北海道观光宣传片,而硬着头皮看到最后才发现是一部又臭又长的鬼片. 其实根本不存在没看懂的说法,只是导演故意要绕很长一圈才让观众们看到故事的真相. 袁元在前面对于自己女儿的所有幻想都拍得太过于真实,女儿从日本来到中国来找自己的这份“真实”还延续到了自己千里迢迢回到日本同丈夫共同体验酿酒的乐趣,同婆婆秉烛夜谈翻起女儿儿时的照片回忆起她童年的点滴,以至于不到电影的最后一刻钟观众都会深切相信女儿是的的确确切身存在的. 亲情与梦想固然不可兼得,在如何做选择的方面,袁元选择了后者,这种两难的情境并没有标准答案,如何去解题还得自己去探索. 道理大家都懂,但这种不知所云的拍法实在是太可怕,不仅仅是在情节上故弄玄虚,而且在电影叙事的逻辑上也很不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