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政全书》中还记述了徐光启对白蜡虫和蝗虫的研究。他是我国历史上详细记述白蜡虫生活习性和蝗虫生活史的第一人。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经济作物的产区、种类都有增加,技术得到进一步提高。中国古代经济作物中与纺织业密切相关的棉花、桑、麻等在明代发展较为迅速。棉花种植已“遍布于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47]。主要产棉区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及黄河中下游地区,很多农民都改以植棉为主业。在棉花浸种、播种、施肥以及间苗、掐尖等生产技术上,也已总结出不少经验。
在桑麻的种植方面,江苏、浙江一带及四川的阆中等地,都是这时期桑麻发展较兴旺的地区。为了增加桑叶的产量,一些地区采用桑树密植法,徐光启《农政全书》还提到过南方与天争时的桑树速成栽培技术:“多种早桑,壅得肥,养得早,叶便可早成,脱了梅天也。”[48]在养蚕技术上,一些地区总结出了培育优良蚕种和防治蚕病的经验,如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乃服》介绍说:“今寒家有将早雄配晚雌者,幻出嘉种”,又言“若将白雄配黄雌,则其嗣变成褐茧”。早雄配晚雌即是将一化性蚕的雄蛾和二化性蚕的雌蛾杂交,使蚕种变异,育出合乎需要的新蚕种。同样,将黄茧蚕蛾和白茧蚕蛾杂交后,育出的下一代是褐茧蚕蛾。关于病蚕的发现,《天工开物·乃服》“病症”条指出:“凡蚕将病,则脑上放光,通身黄色,头渐大而尾渐小。并及眠之时,游走不眠,食叶又不多者,皆病作也。”必须“急择而去之,勿使败群”。这种根据蚕体变态、行为反常和食欲不振来判断病蚕,并及时将它淘汰以免传染蔓延的做法,是符合科学原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