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知识分子有一种蓬勃向上的青春心态,从某种角度讲,这种心态是科举制造就的。科举制使知识分子看到了希望,对自己的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这种对自我的确信与对前途的炽热企盼,常在诗歌中流露出来。每当开科之际,士子们怀珍袖玉,满怀信心,汇聚帝京,个个都“期美禄必取,期殊科必中”,坚信“一鸣从此始,相望青云瑞”[85]。即便科场失利,一时虽也颇感失落,但很快就能调整心态,相信这只是时运不济,应当“利吾器以俟其时”。三月放榜,七八月士子们就又开始忙“夏课”,准备新的“行卷”。确信“金马招贤会有时”。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唐人能一生锲而不舍、孜孜以求,醉心于举业,原因当然是举业能给他们带来荣誉和地位。科考及第,无异一步登天,孟郊的《登科后》非常形象地表现了士子及第后的得意情态:“昔日龌龊不堪嗟,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进士放榜之后,有各种名目的喜庆宴席,闻喜宴、樱桃宴、曲江宴、月灯阁打球宴、关宴等,不一而足,这是为新科进士们充分享受荣誉而设的。最负盛名的是曲江宴,士女如云,春意融融,上至公卿,下至市民,都涌到曲江岸边观看新科进士们的风采,年轻英俊者便成为公卿豪贵东床择婿的抢手货。